2025新疆新能源與關聯產業博覽會新聞摘要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新能源快速發展已成我國能源轉型關鍵驅動力。然而,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不斷擴大,其并網消納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讓“靠天吃飯”的新能源更聽話?近日,記者走進國家電網公司發現,作為我國能源領域骨干央企,該公司正通過一系列科技創新舉措,為新能源高效并網與消納提供堅實支撐,助力我國能源結構深度轉型。
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大規模接入電網后,給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巨大挑戰。國家電網公司通過多年科研攻關,成功攻克了新能源并網世界性難題,取得了顯著成果。
2024年12月,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的“高比例新能源大送端電網綜合防御關鍵技術、裝備與應用”項目榮獲中電聯2024年度電力創新獎特等獎。項目團隊聚焦電力系統“狀態可觀、資源可控、措施能控、系統在控”四個維度,創新研發了新能源毫秒級狀態感知和精準控制技術,攻克了穩控策略實時評估與決策、廣域多資源協調控制等關鍵技術,成功解決了連鎖故障阻斷難題,實現了電力系統的綜合安全防御。
甘肅省是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首個大規模輸送新能源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落地省份,新能源裝機占比已達64%。在如此復雜的電網環境下,該綜合防御系統精準可控資源池已覆蓋祁韶直流換流站和多座變電站、新能源場站,接入新能源裝機1880萬千瓦,并在多次電網故障中成功避免了停電事故的發生。這一成果不僅為甘肅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還在陜西、新疆、寧夏等地廣泛推廣應用,并走出國門,服務于巴基斯坦的默拉直流工程。
甘肅的成功實踐只是國家電網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國電科院可再生能源并網全國重點實驗室,記者看到了國家電網攻克新能源并網消納難題的完整歷程。
從早期學習引進國外技術,到如今在新能源并網領域領跑國際,該實驗室在新能源并網技術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09年起,我國7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陸續啟動建設,實驗室依托張北試驗基地,建成了新能源機組并網性能試驗與實證平臺,助力解決新能源并網難題。
2010年起,西北、東北、華北三北地區陸續出現了新能源消納難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實驗室又建成了新能源資源數值模擬與預報、新能源功率預測與消納能力評估兩大試驗平臺,建立了新能源高效消納技術支持體系,將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此后,實驗室還搭建了新能源數字/物理混合仿真平臺,解決了多個新能源基地的寬頻振蕩和暫態過電壓問題,支撐了我國“西電東送”等多個重大工程建設。
如今,國家電網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構建了從規劃設計、功率預測、優化調度到并網控制的全鏈條技術體系,為新能源消納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在新能源功率預測方面,國家電網公司開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建立了新能源功率集中預測系統,實現了從4小時超短期到10天中期的全時間尺度預測,預測精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一平臺為電網調度提供了準確的新能源發電預測數據,有效提升了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能力。
在優化調度方面,國家電網公司通過建立新能源高效消納技術支持體系,實現了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調度。通過優化調度策略,電網能夠根據新能源發電情況和負荷需求,靈活調整發電計劃,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同時,國家電網公司還積極推動儲能技術的應用,通過儲能系統的削峰填谷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消納能力。
在特高壓輸電技術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特高壓輸電網絡,將西部、北部的新能源基地與東中部負荷中心緊密相連。特高壓輸電技術不僅提高了新能源的輸送能力,還降低了輸電損耗,為新能源大規模外送提供了可靠通道。國家電網特高壓直流試驗基地作為全球超/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研究的前沿陣地,為特高壓輸電技術不斷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配電網分布式光伏接入方面,國網北京電力積極攻克技術難題,以通州區前疃村微電網建設為試點,在全村建成了926千瓦屋頂分布式光伏,并建設了交直流混聯微電網系統,形成了各供電臺區光伏消納能力的互相支援和互聯互通,系統解決了配電網高密度光伏就地、就近消納的問題,光伏發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波動狀態轉變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有序調控,村民也享受到了增收致富的紅利。
面向未來,國家電網公司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持續加大在新能源并網消納領域的研發投入,推動新能源發電技術、儲能技術、智能電網技術等多領域協同創新。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新能源并網效率和消納水平,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往期回顧
中國能建新疆院援烏茲別克斯坦風電站簽署協議,深化兩國新能源合作